绝杀慕尼黑在线观看_《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5篇


观后感 2020-11-21 12:10:43 观后感
[摘要]《绝杀慕尼黑》是由导演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执导的运动类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你有所帮助!《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一电影真实地还原了1972年那场轰动一时且极具争议的慕尼黑美苏篮球赛。那年的慕尼

【www.gpsvo.com--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是由导演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执导的运动类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你有所帮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一

  电影真实地还原了1972年那场轰动一时且极具争议的慕尼黑美苏篮球赛。那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以最后“3秒”压哨绝杀,赢了当时的篮球霸主——美国,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创造了历史奇迹。

  这是一部光看片名就知道结局的故事,而导演在细微之处的把控和处理不仅让期待值丝毫不减,反而比你想象的更撩动心弦,让人不禁随着队员们的情绪血脉喷张、澎湃不已,仿佛自己就是当时场上的一员,荣辱相关。

  影片立足于美苏冷战背景,前段的冲突点看似来自于一盘散沙队员、空有抱负的教练,他们各怀心事、各有芥蒂,面对着爱情、亲情、家国情的迷茫,却都是真心实意地爱着篮球,视篮球为生命,即使赚的不如出租车司机多,即使是膝盖劳损、视力差,甚至是活不了多久,还有那句“输了坐牢,赢了是国家英雄”……更实在的是在体现美苏冷战期间压抑的民众情绪和战战兢兢的苏联政府。

  “信念的力量”大概是影片最大的传输点了,苏联的队员们靠着不屈的信念,朝着一个目标,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愿望”。而更重要的是,自此的苏联政府和民众才像重新洗礼过一般,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闷,得到了信念的鼓舞,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大概才是这一场比赛带给苏联国民的最大意义吧!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二

  《绝杀慕尼黑》这部俄罗斯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上映,之后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最近这部电影被引入中国,前天看了一下,确实不错。

  电影讲述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苏联队在男篮决赛最后三秒逆转,打败的美国队的故事,而在这之前美国男篮已经保持了36年全胜记录。

  电影拍的很好,虽然看简介已经知道最后三秒苏联逆转赢了,但电影中的悬念还是让我怀疑到底是谁胜利了。电影以篮球为主线,但又有感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在最后队员把所有的奖金给教练,让他给儿子看病的时候,教练哭了,很多观众也哭了。

  教练加兰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让所有队员相信,美国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新闻发布会上他说:“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当然,他不但使大家树立了信心,而且也让大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不过,电影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感觉电影对教练提升大家能力的描写还不够,本来苏联队和美国大学生队不相上下,似乎一下子苏联队的实力就和美国国家队不相上下了。

  决赛前,发生了著名的慕尼黑惨案(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当时是可以放弃比赛的,苏联方面本来也计划放弃比赛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战胜美国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失败了,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后果比较严重,还不如不去参加比赛,自然也就没有失败。在队员的坚持下,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比赛,并取得了胜利。

  如果最后的结局是失败呢?他们的选择还正确吗?

  其实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是冒着极大的失败可能去尝试,还是放弃尝试,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看来,放弃尝试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初级的不失败。如果逢敌必亮剑,在与对手(对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别的)的较量中,从失败渐渐走向成功,这种不失败,才是一种高级的不失败。

  我们常人在努力去尝试的过程中,即使失败,也不用承受电影中那么大的风险。即使失败,也是一种锻炼。

  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压根不敢去尝试。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三

  虽然一直很爱苏联-俄罗斯,但观赏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印象很深的几部片子已然忘记了名字),因而对这个国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了解甚少。流转在中国互联的尊称——毛熊、毛子、大毛、战斗民族笼统的概括了这个国家民族特性中彪悍的一面。有人说,流淌在俄罗斯民族血液当中的其实是彪悍与温情的共存。这部电影就让我看到了她的温情。

  如果与近来观赏不错的《摔跤吧爸爸》《卡特教练》等运动类题材且同样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好电影相比,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对苏俄的情怀,而是因为这部电影除了铭记荣光之外,还代表了一个失意民族对历史的反思。

  与美帝西欧相比,俄罗斯历来贫穷,即便苏联号称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从电影里可以看到,苏联运动员外出比赛回国连毛线牛仔裤都要走私,隐形眼镜是国内没有的高科技,教练孩子疾病只能出国做手术,去美国与大学队比赛居然在闲暇还想着卖鱼子酱,生心脏病居然没有钱治疗,连治疗伤病的封闭针居然都没有……苏联穷尽举国之力与美国比武力,却民生潦倒,困境丛生。今天很多俄罗斯人仍然怀念着强大的苏联,但电影中无数的小细节都在狠狠扇着耳光。

  看过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讲述了东德对普通民众无孔不入的监视监听系统。这种龌龊的伎俩恰恰代表了执政者的极度不自信。电影中每个运动员是什么立场,说过什么话,有什么动向都被监视的明明白白,稍有异象便打上叛国叛徒的标签,而标签意味着你回国就不会有好日子过,球队的秘书就是上面安排的内鬼,你找个国外的朋友吃个饭喝个酒都有人在暗中观察着你……这种病态的监控系统,让人不寒而栗。把它拿出来放到台面上,让世人知晓让明智者唾弃,这本身是不太容易的。

  那么,即便在这样艰苛的生存环境下,我们仍然看到了那星火燎原的闪光点。坐在轮椅上的孩子说你们别吵了,夫妻相拥一吻轻声道其实我们并没有吵,家庭的温情在我的心里漫溢开来;身在异乡球员心脏病没钱治疗,穷教练垫资做手术,赢得比赛之后,球员放弃奖金为孩子治病,人与人之间的淳朴让我内心倍感欣慰。

  世上有很多人都是没骨头的,正如电影中眼看失败向领导推脱责任的那位,在那时官僚体系下的苏联,这样的人应该海了去了。说到核心,这场可以载入史册的篮球比赛,你会发现即便他们技术和技巧没有对手高,实力没有对手强,但每个苏联人都有不屈的灵魂,这是这个国家虽然历经劫难仍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在强大的日不落时代,很多国家跪下了,沙俄没有,与英国打了几个世纪;在强大的德意志希特勒时代,全欧洲都沦陷了,苏联没有,葬送了希特勒的美好前程;在强大的美帝时代,欧洲跪下了,苏联没有,与美争霸。即便穷也绝对没有低头,即便失败也要站着骄傲。这大概是我喜欢苏联-俄罗斯的原因吧,喜欢不屈的悲情英雄。

  时至今日,我所知道的强队是莫斯科中央陆军队,夺过欧洲杯冠军的篮球强队;如中国姚明般的人物基里连科在当时的NBA也算得上一号名声显赫的球员。这说明历史的荣光并没有远去,它只是化作另一种形式,在历史中开创着新历史;如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的破碎中坚守着骨头,静待着凤凰涅槃。。。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四

  体育比赛的魅力其实就在于此,巅峰的对决就是要让人看到最后一秒,而不是早早锁定胜局。拍的精彩的体育片真的是让人能有很强的代入感,同呼吸,共紧张,之前看《摔跤吧,爸爸》也是有超强的感觉,不过感觉在情绪的处理上,阿米尔汗的影片更加煽情,也许是因为聚焦的更少吧。其实,我们在这个时代,也见证了很多很多的绝杀,但是与上个世纪相比,随着各种比赛的层出不穷,尽管绝杀还是绝杀,但是被人传颂的时间在逐渐缩短,来不及发酵,下一场比赛又来了,就像98-99曼联的绝杀为人传颂甚久,而皇马13-14最后的绝平,加时赛反超就鲜少被人提起,在这个媒体过于发达的时代,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的动态,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不幸,失去了等待的过程,以前就像射箭,思念的过程就是拉弓,蓄满了力再发射,就会有很满足的感觉;现在就像是开枪,啪,枪响,发射,啪,第二枪响,又发射。失去了回味的时间,少了很多的乐趣,在逐渐思考怎么把节奏慢下来。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五

  《绝杀慕尼黑》(《一跃而起》)可以说是2019年到目前我最喜欢的电影了。院线、剪辑、未删减完整版,加在一起前前后后看了至少三遍吧。第一遍看的是竞技体育的热血沸腾,年轻运动员流淌着汗水的肉体感染力十足!所以初看时惊叹的“好看”是单纯的肾上腺素和荷尔蒙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字,“爽”!但后来几次回味的时候才发现,电影里有很多值得一品的细节。国内电影院线上的是删减版,严重影响了剧情连贯和角色塑造,不过快节奏比赛和激动之下并没有时间深究,这样下来,在之后的每一次回看时都会有新发现,这种愉悦感的获得说不定还要感谢国内的电影删减(bushi

  电影改编自谢尔盖·别洛夫的自传《一跃而起》,聚焦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打破美国36连冠的那场颇受争议的胜利。间或有对对历史人物经历的魔改和对前苏联的讽刺,但总体上立场较为客观,没有通过片面夸大苏联获胜的合理性来带动民族情感,反而毫无保留地再现了“争议”的全过程(不过该片不受美国人喜欢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篮球史上著名的一役,对现实和创作两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推动了美国“梦之队”的建立,以及在虚构作品如《灌篮高手》中被当作原型借鉴。篮球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这片文章就从我熟悉的方面谈谈这部电影。

  *本文主要是对我院线一刷时疑惑的解答,所以更适合看删减版的同学阅读,只看过完整版的同学或许不会产生某些疑问。

  电影的主线故事是苏联队更换教练,新教练改变了前教练的人员和战术,提出了前人不敢想象的目标: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并带领苏联国家队队员一步步走向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从头到尾掺杂了太多国际政治因素,使单纯的体育竞技变得并不单纯。

  一、苏联队为什么要更换教练?

  看起来可能毫无关系,但是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远在中东的以色列讲起。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有520万犹太人,是世界上犹太人集中的国家。然而在沙皇政府严酷的种族歧视、种族迫害、种族隔离政策下,大多数犹太人并无人权,加上社会上广泛的反犹情绪,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四起,犹太人处境更加恶化,这反而使犹太人吹响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号角。

  1910年,流亡中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与犹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兹曼在巴黎街头相遇,交谈中列宁明确表示布尔什维克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因此苏俄虽然在初期对犹太人持宽松的政策,犹太人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在政治和宗教问题上没有放松,将犹太组织解散并定位非法。

  然而,苏联在二战后出于对外战略的考虑,急于将英国势力排除出中东,这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不谋而合,美苏联手为以色列“接生”。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其中有33国赞成,13国反对,10国弃权,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美国就算再支持也是没用的。1948年以色列建国,苏联是第二个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还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援助。

  可惜好景不长,二战后不久,美苏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中东因其巨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成为其争夺的首要目标。苏联经过利益权衡,重新考虑了它的立场。而另一方面,对犹友好引起了苏联和东欧犹太人的民族情绪波动,苏联当局认为这是危险的,必须及时刹车。以色列建国后,大批苏联犹太人希望移民以色列,苏联对此极其反感,苏以就移民问题产生了摩擦。此后就是一系列对东欧犹太领导人的审判和处决。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以色列接受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苏联认为这是以色列投靠美国的行径,为此大为光火。直到1967年,苏以因第三次中东战争彻底撕破脸皮,两国正式断交,两国关系跌入谷底。直到1990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电影中苏联国家队换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前教练戈麦尔斯基的犹太人身份,已经不能使苏联当局对他产生信任。以及由于1970年欧锦赛的失败,苏联队只拿了季军,换教练已经不可避免。

  二、1972慕尼黑惨案

  第二个问题也与以色列有关。

  电影中奥运会半决赛之后,三名球员失去了踪影,除了五号保劳斯卡斯以外,其他两名分别是格鲁吉亚球员米希科和祖拉布。他们俩在外出探望以色列队时,正巧遭遇了恐怖主义袭击以色列运动员,被封锁,直到通过电视转播被队友看到,才得以归队。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后,苏联体育局随行官员和领队甚至决定退出本届奥运会。那么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电影冰山一角下到底是怎样的?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魂在西德慕尼黑召开。西德当局希望借此次奥运会在国际上恢复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洗刷二战时期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慕尼黑奥运魂致力于打造一个“和平欢乐的盛会”,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运动会开始一周里,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也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使“黑九月”恐怖组织成员轻而易举混进奥运村。9月4日,恐怖分子进入公寓,与运动员展开搏斗,之后2名运动员被打的,其余9人皆为人质。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然而,西德当局针对人质的营救行动失败,双方在机场激烈枪战,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11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大众传媒尤其是卫星电视的快速普及,恐怖主义国际传播的目标开始由政府权威转向公众舆论,恐怖组织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谋求与政府对话并倒逼政府改变政策。1972年发生的慕尼黑惨案,使曾经鲜为人知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时之间广为人知。 1976年1月时已有67%的美国公众知晓巴解组织。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高度关注,提升了巴解组织的国际地位,其政治诉求得以列入联合国议程。

  三、立陶宛民族主义——苏联独立的先声

  电影中5号球员保劳斯卡斯的立陶宛身份让高层官员如临大敌,密切监视其行动以防叛变。我们不由疑惑,立陶宛同样也是苏联的一部分,为什么地位如此敏感?

  立陶宛共和国(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 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并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和东欧争霸,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宣布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苏联政府依靠军事力量制止这些“革命”的同时仍在宣传“拯救三国人民、 维护三国主权独立”的伪证策。在苏联不断的压迫和操纵下,已经选择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的三国只能放弃自己的主权和原有目标。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是以自我民族利益为基础而进行。本尼迪克特将民族界定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最重要的是)认同的人,将对同一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置于对任何其他共同体的忠诚之上,如此形成民族共同体。在沙俄的统治过程中立陶宛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民族主义意识,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的独特性,使立陶宛自身的民族性在苏联的民族同化政策的压迫下保留了下来,并进而形成强烈的反苏力量。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政府背离了列宁种族平等的原则,大力推行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民族同化政策,强调俄罗斯民族的优越地位,取消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台和学校,这种政策并没有起到当局料想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民族矛盾。

  加上,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作为被统治民族的立陶宛,如电影中保劳斯卡斯抱怨在国家队的奖金没有立陶宛出租车司机收入高,立陶宛的民族分离主义情绪更加强烈。

  1989年苏东剧变给立陶宛独立提供契机,1990年立陶宛率先从苏联独立,推倒了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从此民族主义、分裂主义一发不可收拾,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国家队再次夺冠。然而四名主力立陶宛球员,公然宣称其为立陶宛比赛而非苏联,荣誉属于立陶宛。立陶宛与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可见一斑。电影违背事实让保劳斯卡斯“叛逃”,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这段历史。

  四、在主线之外,电影还有另一条十分重要的线贯穿全片,这条线既是保罗斯卡斯的成长与转变,也是从同到尾困扰我们的“谁是卧底?”

  影片初期,作为队长的5号球员保劳斯卡斯,不仅没有深入联系群众,更是表现出了和整个团队的格格不入,不仅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用篮球砸萨沙的脸,而且在酒馆与全队发生争执。他对教练冷嘲热讽,对队友不屑一顾。初看电影,我们很容易将保劳斯卡斯的以上行为归结为和谢尔盖相同的性格原因。然而在谢尔盖本人的回忆录中,保劳斯卡斯是一个朋友很多,人脉极广的人。那么一个生性暴躁易怒,对周围人屡屡挑衅的人,真的能得到如此之多的人的友情吗?也就是说,保劳斯卡斯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有选择性的。除了立陶宛对俄罗斯民族由来已久的隔阂之外,另一个保劳斯卡斯采取针对性态度的原因就是他一直知道队内有人在监视他(或者整个国家队),但是不知道到底是谁,所以无法对所有队员产生信任。作为重点监察对象的不安和压抑,也是他想要“叛逃”直接动因。

  五号和十号球员在影片开始就表现出了与对其他人不同的深厚的友谊,他们各自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多发生在彼此之间。然而欧锦赛胜利回国后,在大巴上,保劳斯卡斯对谢尔盖单方面的质问和挑衅就让观众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俩也没发生什么啊,突然吵起来是为啥?欧锦赛夺冠后,保劳斯卡斯在酒馆中与队友就民族问题发生了争执,米希科和谢尔盖把保劳斯卡斯拉到门外,保劳斯卡斯表达了对谢尔盖的唯一的信任。然而就在此之后,国家队被海关拦住检查行李。由于苏联轻工业落后,国家队成员普遍在到国外比赛时走私皮带羊毛等轻工业制品,所以整个场面十分精彩。而谢尔盖作为团支书,在行李中被搜出圣经,但还是被很快放行。这就有了保劳斯卡斯在车上对谢尔盖的质问:“你到底在为谁祈祷,以至于过关如此轻而易举?”加上整支队伍的队员只有谢尔盖没有走私,保劳斯卡斯对于谢尔盖就是告密者的怀疑也就更加坚定了。因而保劳斯卡斯在大巴车上的爆发不仅是对苏联上层监视的不满的发泄,更是对谢尔盖辜负自己信任的愤怒。

  然而谢尔盖的反应很快就使保劳斯卡斯意识到自己错了。“潜伏”在队内的间谍并不是谢尔盖。再之后魏奥运会做准备的训练和比赛中,保劳斯卡斯渐渐意识到其他队友对团队的重要,了解到队友们都是对篮球有着纯粹热爱的人,于是他放下了心中的隔阂,融入了集体。但是间谍幽灵仍然还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终于在医务室,为了给谢尔盖找药,保劳斯卡斯翻动了队医谢瓦的包,赫然发现队医克格勃的身份。从之后保劳斯卡斯的表现看来,他并不十分紧张,还和谢尔盖愉快地玩耍起了队医技术先进的窃听器。面对保劳斯卡斯和谢尔盖两人的质问,队医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但坚决否认自己曾经向上级告过队伍和队员的密。阵阵无力感向保劳斯卡斯袭来,他握拳怒砸墙壁后奋而出走。

  情节如此起伏,队伍中的告密者究竟是谁我们仍然不得而知,直到领队向教练坦白,是他举报了国家队。如此,一向谦和的教练对自己挚友的愤怒,就不显得言重了。

  可以说保劳斯卡斯“谁是卧底”的这条线对剧情相当重要,然而国内大量的删减,不仅使本来立体饱满的保劳斯卡斯沦为戏份过少的边缘角色,更使得片中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不合逻辑,让观众不明所以云里雾里,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

  作为发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1972年慕尼黑美苏男篮奥运对决,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更是国内国际政治综合作用的结果。苏联对美国的最终胜利,不仅是一人一队技术的胜利,更是美苏竞争中苏联人力物力占优的体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攻美守时期鲜活的时代注脚。

  但是政治并不是全部,在宏观背景下的微观个人更值得我们尊重。借用一句本片我最喜欢的台词聊表希冀,“运动比任何类型的战争都更加纯粹和美丽,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

本文来源:http://www.gpsvo.com/zuowen/82302/

相关阅读
  • 建军大业观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十篇 建军大业观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十篇
  •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大学生范文(通用7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大学生范文(通用7篇)
  • 参观红色纪念馆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参观红色纪念馆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 红色纪念馆观后感【6篇】 红色纪念馆观后感【6篇】
  • 延安革命旧址观后感【3篇】 延安革命旧址观后感【3篇】
  • 关于海峡两岸观后感200字【三篇】 关于海峡两岸观后感200字【三篇】
  • 党员集中观看乡村振兴党旗红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党员集中观看乡村振兴党旗红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 官油子现形记观后感【4篇】 官油子现形记观后感【4篇】
为您推荐
  • 网上展馆观后感11篇
    网上展馆观后感11篇
    前往学习参观建团100周年主题展览,一起回顾建团百年历程、传承红色基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上展馆观后感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 网上展
  • 致敬红领巾观后感600字3篇
    致敬红领巾观后感600字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敬红领巾观后感6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六篇】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六篇】
    抗日战争(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以下是小编
  • 生态文明观后感800字三篇
    生态文明观后感800字三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文明观后感800字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篇1】生态文明
  • 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800字【五篇】
    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800字【五篇】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800字【五篇】,仅供参
  • 纪检监察干部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三篇
    纪检监察干部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三篇
    观后感是指观众在观看电影、电视剧、戏剧、展览等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后所产生的感受和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检监察干部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第一篇
  • 反诈骗观后感300字范文五篇
    反诈骗观后感300字范文五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诈骗观后感300字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 关于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四篇】
    关于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四篇】
    这部电影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为了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小学生【三篇】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小学生【三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小学生【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 看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
    看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看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品鉴!第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