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psvo.com--观后感】
“看完”是指写一篇关于观看电影、系列剧或参观展览后的具体感受和启示的文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1
二刷了丝绸之路系列的《河西走廊》纪录片,近10个小时的纪录片,两天刷完,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怀着这样一种历史自豪感,提笔写下这篇观后感。
随着片头著名音乐大师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逐渐摊开这幅两千余年的历史画卷。苍劲浑厚的解说,才华横溢的文案,每一帧都能用于壁纸的画面,堪比大荧幕的视觉感受,刺激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官。
它不但有令人震撼的画面,雄厚的历史底蕴赋予的厚重与苍凉,更是一次又一次撞击我们的心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让我们这些后世的华夏子孙叹为观止的同时又无比自豪和敬畏!
从受命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万里跋涉历经十余年艰辛出使西域,从而被太史公司马迁誉为“凿空”之举的张骞伊始,与中原地貌天壤之别的河西大地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从天纵奇才,如彗星划破夜空的青年大将霍去病,在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手中征服这广袤的河西大地,便成为大汉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节看的最让人血脉喷张;
从文韬武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外交家长罗侯常惠和解忧公主,一次又一次化解河西走廊与西域各国的各种政治军事危机,促进商贸繁荣,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英雄气节;
从魏晋南北朝中原乱世,儒家学说在河西走廊上栖息繁衍并最终反哺中原,促进隋唐文化的繁荣兴盛。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百余年的足迹,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古代历史伟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毅和执着,让我们汗颜;
从佛教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并在中国独成一脉,得到弘扬和传承。本人虽然对佛学文化没什么兴趣,但依旧敬佩“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提出者这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他创造的“烦恼、爱河”等词也在丰富着中华文化,被我们广泛表达使用,使中华文化更加绚丽多姿;
从被后世不少人误解为昏君的隋炀大帝杨广进一步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御驾亲征肃清吐谷浑等河西走廊的战乱,并在张掖举行了万国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并得到空前的繁荣,让我们多层次全方位地去了解这位雄才大略但又过于激进的帝王。
这一节是最让我唏嘘的,作为一位不称职的历史爱好者,虽然我从不曾认为隋炀帝是个昏君,但也只知道他在经济上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政治上首创了“科举制”这一极富前瞻性并影响至今的选拔人才制度,又因军事上三征高句丽,耗尽民财,将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历史使命在自己十几年执政生涯里去实现,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王朝颠覆,成为亡国之君,毁誉参半。却不知道他是第一个亲自到达过河西走廊的帝王,这是汉武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正如纪录片所言,不管后世如何评价,河西走廊上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在河西走廊功勋卓著的帝王;
从大唐盛世,一批批从都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们将中原的文化带至这里,大梦敦煌,千年莫高。自汉唐以降,在这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巅峰,成为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这曾经祁连山下苍茫荒凉但历经两千余年历史沉淀的河西大地,带着缅怀故人的崇敬之情去看一看,去感受当年的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要将这昔日辉煌再次重现吗?
然而,自唐末以后,这片土地渐渐开始沉寂,让观者看到这里不免内心揪的很紧,虽然五代及宋朝以后,出现了一个超级王朝,版图之大,亘古未有。然而这个马背上的王朝,善于攻伐,却不善于治理,河西走廊也曾昙花一现,但又迅速再次沉寂下去。
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片土地再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随着西北防线的收缩,明帝国后期及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里已经变得风雨飘摇。转眼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士来到这里,他们震撼的同时,不断地窥探这里的巨大宝藏,中华大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满目疮痍。让我们看的痛心而不能自已。
直至新中国的成立,这古老的河西走廊再次被唤醒,一批又一批的近现代有识之士来到这里,在风沙大漠,千里戈壁的恶劣环境下,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牺牲。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断回馈着新中国的中原及东部地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蓬勃发展。
看到这里,方才好不容易从明清时期那种忧郁和凄凉中走出来,获得一丝丝的欣慰。然而看完整部纪录片,最怀念的还是大汉王朝及隋唐时期,那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自豪和敬畏,虽然尾篇,工业在这里发展,这只是新时代的样貌,是全球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却还不足以媲美当年丝绸之路的地位。
梦回大唐,曾经的长安是世界最大之城,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与西方各国最为重要的商贸经济文化交通枢纽,彼时无数西方世界都不远万里来到这个东方大国,无论是贸易还是朝拜,万国来朝成了当时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走丝绸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这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还不在于此,相信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弹幕大军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说为什么讲了汉、隋、唐、元、明、清、新中国,就连曾经历史上非常黑暗的长达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都写了,却独没有写大宋王朝。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宋王朝虽然经济、文化实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在版图上却是中华儿女的隐痛,从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到偏安一隅的南宋亡国,三百余年间,就几乎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也是我要说的我最大的感受。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中国历史的少年到今天在百度上写文章并获得历史爱好者认证的青年,受各种民间故事、小说以及电视剧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崇敬那些乱世英雄。
无论是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还是大秦帝国以后那些分分合合。楚汉之争的西楚霸王项羽、范增、刘邦、萧何、韩信、张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彼此征伐不断,也造就了及各种流芳百世的高人谋士及沙场悍将;南北乱世时期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出将入相,还有那隋唐英雄演义、五代十国的山河破碎……如此种种,都造就了各种英雄事迹,然而,不难发现,这部纪录片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我要说的,只有大一统的王朝,才有这个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河西走廊在内的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彼时乱世虽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事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使国家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种种内耗导致文明中断,虽然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能够明白,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他是历史进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当下和平时代,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强大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假如我们活在乱世,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又多活了一天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有计划有目标的为自己的人生而规划,活一日就赚到一日的世界,我们每个人试想一下,是不是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绝望。
虽然从历史规律来看,未来不可避免依旧会有战争,会出现世界范围下的乱世,但眼下活在盛世,我们便应该感激,应该珍惜,我也是几年前第一次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从喜欢乱世英雄改变为太平盛世,今日二刷此剧,这种感觉变得更加深刻。我这样对自己说,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这种转变是一种成熟的转变。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纪录片与其叫《河西走廊》,还不如说是借河西走廊这片历史文明跌宕起伏的大地来阐述中华民族这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的历史进程,写的是中国梦。时而繁华,时而荒凉,但在今天,大有可为的复兴梦!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2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3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